特技风筝网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查看: 2195|回复: 9

风筝的体育功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6 19: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筝的体育功能   
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民俗活动中的体育内容,又是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的一项群众活动。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形成了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的生活节奏,许多活动都受到这种节奏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勤劳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许多节日都有着美丽动人的传说或悲凉感人的故事,人们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加以纪念或庆祝。民间游戏主要是随节令风俗而进行的。岁末岁首 ,傩舞除崇;清明踏青放风筝,打秋千、拔河;端午竞渡;重阳登高……战国前后都蔚然成风,至今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在长期的生活体验中,古人认识到节令的迁移,气候的变化会给身体带来不同的影响,特别是在节令交替之时,容易引起某种流行疾病,因而要通过一些活动来预防。《内经》中就提出了应该注意四时的起居卫生,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方式。《札记·月令》也,明确提出了春季万物萌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应当多到郊外活动。所以节令活动以春季最多,而且与身体健康有关。  
   风筝和体育同出一源,都是人类在社会劳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我国古代体育有一大部分是社会的娱乐活动,如杂技技巧、游泳弄潮、龙舟竞赛、放风筝、踢毽子、打秋千、拔河等。由于体育运动本身具有多种社会职能,其性质一开始就不是单一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又根据社会不同时期的要求,表现出多种的社会功能。  
   丰富多彩的风筝比赛,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和审美价值,能够多方面地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文化生活需要。1986年以来,风筝放飞作为一种竞技体育,逐步被人们所接受,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并纳入了国家体育竞赛项目,这给古老的风筝放飞活动增添了新的活力。可见,放风筝不仅是一种艺术欣赏,也是一种体育锻炼。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人类需要层次的提高,特别是近几年体育科学的发展,体育自身的特征及其与其它各种社会现象之间关系的规律不断被揭示出来,风筝的体育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  
   "生命在于运动",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人类自身的进化与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体育运动的发展等有密切的关系。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身。如人类运用体操、田径、举重等体育项目,全面发展了人类的素质,增强了上肢力量,提高了支撑、爬越、攀登、悬垂的能力。由于社会生产劳动的分工越来越细,随之也带有某种的局限性,给人体造成某种片面或畸形发展。为此,运用放风筝这种娱乐体育活动,来克服、弥补生产劳动给身体带来的片面的消极影响,能促进人体的全面发展。从实践中,人们对体育运动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人们认识到从低等病毒、细菌到最高级的人类的生命,都是有共同的生命特征,运用这种特征表现在核酸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说,新陈代谢是生命生物体的一个普遍的规律,人体也不例外,离开了新陈代谢,生命的现象也就不存在了。生命的过程,可以看成是生物个体不断修造与分解破坏两个过程的统一。据估计,如果人的一生以70岁计算,大约总共吃进70吨水、12吨碳水化合物,近2吨蛋白质、1.2吨脂肪,总重量大约相当于人体自身重量的1420倍。这样看来,人体好像是一个大旅馆,看上去每天宾朋满座,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然而却没有一个是常住户。人体内的新陈代谢越旺盛,人的生命力就越强,而体育运动又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的有效手段。放风筝是民俗活动中的体育内容,它可延缓人体衰老,增强生命活力和促进人类进化。所以"生命在于运动"是至理名言。  
   人们对风筝的体育价值观也在逐步改变。研究风筝的体育功能,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风筝比赛活动开展的规律,认识风筝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的重要价值,从而更有效、更自觉地发挥风筝的体育功能,为改革开放服务,为人民服务。  
   众所周知,体育是人所从事的积极的活动方式之一,它的功能应当被理解为这种活动客观上所具有的,作用于人和人际关系,满足个人和社会一定需要的特征,而不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目的,利用体育作为其它手段时获得的效果。风筝放飞比赛,本身即含有观赏和竞技,所具有的竞争性、审美性,对观众有吸引力,能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满足他们心理上的一定需要。  
   风筝的体育功能取决于风筝本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因为风筝如果不具备某种特点,就不可能在该方面起作用。同时如果没有社会需要的刺激,风筝在体育竞技中的特点得不到发挥,同样不可能显示出它的社会功能。  
   风筝的体育功能,主要从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表现出来。风筝属于人类总文化的范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一部分。但是,在风筝放飞纳入体育比赛项目的一断时间里,人们更多地注重和强调了风筝放飞增强人的体质的生物学作用和由此而派生出来的促进物质文明的功能。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风筝的体育功能在精神方面、文化方面的价值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并被人们所认识。因此,我们应从风筝的特点及其外部联系和变化的前提下,研究它的功能。
(转帖)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19: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筝在生活中的装饰作用  
  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被人们称为古老的工艺美术品。工艺与美术的结合,体现了风筝的玩赏价值,随着国际风筝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风筝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形势下长期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品。它不仅被广泛地用于放飞、比赛、娱乐,而且已成为一种美化人们生活的装饰品。  
风筝作为一种艺术品,它反映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为其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以不同的方式装点着、美化着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生气。它不仅以高超的艺术风格、艺术特色呈现给人们,人们对它的要求不仅是起飞,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需要。更重要的是风筝那精美的造型、细致的制作工艺,色彩的鲜明和饱满,巧妙的装饰,这些都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装饰作用。艺术说强调,风筝要发展、要创新、决不是能起飞,而是要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以更高的艺术水平,来满足人们审美要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风筝在中国作为民间工艺品,应看成是心与物的转换交合体。“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传统中占据重要位置,正如歌德所说:在中国艺术中“人和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而不是象西方人那样着重对自然的征服。中国人把放风筝当作一种娱乐,在放风筝时体验到一种精神升华快感,身体虽然未能腾云驾雾自由翱翔,心理却享受着物我神交的乐趣,这恐怕比自己飞在天空中更惬意,更有一种神往之情。当人们仰面欣赏“龙头蜈蚣”飘动舒展呼啸风云的气势时,不仅为它的工艺折服,更为它的神韵所感染,因为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大自然的挚爱,风筝成了一种观念,一种意识的载体。诸如:“蝴蝶”、“苍鹰”、“蝉”、“金鱼”、“凤凰”、“八仙过海”等虽经人们的加工,但已通过艺术的提练,具有了自然的天趣和潇洒清新、空灵漂逸、积极向上的形象,给人们心理上的满足。这种艺术对当今人们思想意识、修养及审美水平上升到一个高层次和现代人来说,是心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尽管科技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强化,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更加剧了人们心灵的空虚,人们就渴望在艺术上寻找一种弥补空虚心理的办法,想通过各种精神食粮来帮助消除精神上的疲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欣赏一下精美的艺术品——风筝,也会使你高度紧张的神经松驰下来。  
风筝还可起到装饰房间和美化居室的作用:如在一个收拾、摆放非常有序的房间里、在一面非常洁白的的墙面上挂一只与自己心情吻和的风筝,并对它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欣赏,寓意又很生动,那么你定会从心里上得到一种精神享受。现在风筝已广泛地被艺人们巧妙地与浮雕艺术、国画艺术、图案、造型及色彩构成等结合在一起,使风筝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品,适应于各阶层的人和各种角度的人们欣赏。这也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挂一只这样的风筝在某些方面要比挂一个浮雕艺术吕和陈列一件艺术造型工艺品还要生动、更富有欣赏价值,甚至它还能让人产生联想、增长智慧、使人回忆起历史、向往太空、追求科学、陶冶情操、对未来充满信心,鼓舞起人们的斗志,重要的是还可促进艺术的发展。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20: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筝的娱乐健身   
风筝从隋唐开始,随着造纸业的发达,纸糊风筝逐渐兴起,人们用纸来制作风筝,取材容易,价值低,平民百姓玩得起。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兴时代。它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500年的分裂战乱状态,进入相对稳定的大统一时期。繁荣的经济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是风筝普及于民间的社会基础。  
唐代的风筝,已成为年轻人的嬉耍物品。《全唐文》卷一五四杨誉《纸鸢赋》载:“相彼鸢矣,亦飞戾天,向把能尔,风之力嫣。余因稽于造物,知不得于自然,原其始也,谋及不童,征诸哲匠,蔡伦造纸,公输献状。理约蔑以体成,刷丹青而神王。”同书卷九五三唐荣《纸鸢赋》载:“代有游童,乐事未工,……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蔑乎掌握之中,”可见唐代儿童不仅能放风筝,而且还能制作风筝,风筝做为娱乐用品已比较普及。唐人路德延的《小儿诗》记述的几十种儿童游戏中,放风筝是其一,诗曰:“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当时的风筝不仅白天放,夜间也能放。唐朝赵昕编写的《息灯鹞文》中,就记述过宫廷夜晚放风筝的故事。  
宋代,放风筝已成为流行于民间的娱乐活动和喜事的庆祝纪念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就详细记载过,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便背上饭食到效外放纸鸢,直到日暮方归的情景:“少年郎竞放纸鸢,以松勾引,相牵剪裁,以线绝者为负。”  
北宋末年画家张择端(潍坊市诸城人)的《清明上河图》,是当时风俗画中的代表作。这幅画,描写了清明节开封效外和市内的景象,是宋代城市经济繁荣的写照,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其中就有放风筝的场景。宋苏汉臣画的《百子图》里,还详细描写了放风筝的动作和工具。  
由于风筝的普及,当时放风筝已成为一种技艺。逢庙会、集市、节日和游戏时,都有人表演创作和放风筝。放风筝的人同杂技演员、杂剧演员被称为“赶趁人”。南宋末,开始出现了以扎售风筝为业的手工艺人。  
放风筝既然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就自然带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并与各地农时相关,形成一种节令性的活动。从我国地理气候来说,北方地区,一般自十月起,玩赏和制作售风筝者,逐渐活跃。由于新春天始到清明节前的三个月内,正是放风筝的好季节。这是因为北方这个季节风向最稳,适宜放风筝。过了清明季候风一来,黄沙满天,放风筝就不适宜了,所以,所以清明节放风筝成了习俗。清明一过,农活渐忙,天空上几乎连一只风筝了看不到了。而在南方,如台湾等地则习惯于重阳节前后(农历九月九日)放风筝,当然在宫廷和纨绔子弟是,放风筝也就谈不上什么节令了。  
放风筝活动逐渐为人们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与健身、养目关系极大,是一项有益的体育活动。宋李石《续博物志》载:“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而视,可以泄内热。”古人讲究养身,入春后走出室外,到空气清新之处,尽量多活动,这样使得春气之升有序,阳气之增长有路,符合《内经》“春夏养阳”的大旨和“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的要行。放风筝还能使人的眼睛得到较好的调节,对保护视力极为有益。在放风筝时多昂首远视,绿地、蓝天还可以防止、减轻近视眼。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说,“风筝在天,以能清目。”就是这个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20: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制作风筝有利于开发大脑  
锻炼脑力需要参与多种多样的活动,读书阅读、琴棋书画、养鸟钓鱼、放风筝、扎风筝等等都可使脑力得到锻炼。为什么要参加多种活动呢?同为人的左、右脑有各种不同的分工。所以必须开展多种活动才能充分开发左、右脑。人的左脑,有从语言机能中届演绎推理、抽象思维、数学运算、形成概念等功能,并支配着人的右半身。右脑,在学习、记忆、音乐、美术、以及空间知觉,辨认系统等方面潜力极大,并支配着人的左半身。因此,二者都该开发。  
古今中外,人们普遍认为,放风筝有益于身心健康,是一项能够强化人们的体力、脑力、意志、感情的有益活动。制作风筝,对开发、保护人脑大有裨益。  
爱风筝的人们都希望风筝是自己制作的,制作风筝是一门艺术。制作一只风筝,需要经过构思、设计、扎糊、绘画、拴脚线等一系列工序、在这一连串的过程中,要手脑并用、行知合一,才能完成一只风筝的制作。从构思到设计是脑力劳动的全过程。扎工是以多种多样风筝造型的基础,扎得坚固,糊得平整,是对每一只风筝的要求。“扎”要达到对称,“糊”要讲求平整,掌握这个工艺过程,是要付出很大努力的。俗话说“熟能生巧”,只要你肯动手动脑;就能掌握扎糊和造型来表达风筝的主题特征。这些都需要开动脑筋,动手去作。很多风筝爱好者体会很深,都认为风筝制作和放飞能使我们在娱乐中获得许多知识,提高技能和审美观念。  
当然,锻炼脑力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脑力,像进行体育得炼那样,锻炼脑力也应适可而止,自感不适就休息,不可累着脑。同时,要注意营养的补充和新鲜空气的吸纳,不可“饿”着大脑。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20:5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帖子不错,顶一个。(wanpihou56)
发表于 2009-7-6 22:5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风筝的好处多多,是个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运动(wanpihou97) ,这船上的值了。(wanpihou97) (wanpihou95)
发表于 2009-7-7 08: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没白花,哈哈```
发表于 2009-8-1 12: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想减肥 放翻滚

我放翻滚风筝三个月。体重减了20斤。肚子没了。
发表于 2009-9-17 04:0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说的很不错,放风筝的确有很大的好处(12gif
发表于 2009-10-28 18: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好,谢楼主。顶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特技风筝网 ( 京ICP备13037480号|意见建议

GMT+8, 2024-5-22 09:01 , Processed in 0.061946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